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3:40    次浏览
这些“魔咒”让你“买买买”更疯狂“双十一”马上到了,大家一定看牢钱包理性购物本报记者俞琪最近这段时间,购物达人又要开始备战“双十一”了。经历几年的疯狂抢购,大家越来越理性,比如会侧重囤一些生活必需品,比如纸巾、牙膏等。但是,再理性的人,遇到这几个“魔咒”,也难免“缴械投降”——比如买赠、满减和返现。魔咒a旅游购物,最怕“来都来了”小记上半年出国旅游,去之前,特地买了28寸的行李箱,回程行李加到30公斤,当时感觉自己准备充足,买再多也是妥妥的。结果是,自己的箱子塞爆,还借用了同行小伙伴的。行李也超重,幸亏是和同行的几位一起称的。造成这个结果的,就是魔咒“来都来了”。比如买面膜,去之前打算买两三盒的,结果买的时候,心里想着“来都来了”,毕竟比国内便宜不少,最后光是各种面膜就买了上百片。还有一种情况,特别容易被“来都来了”影响,就是买景区纪念品。这些纪念品往往很鸡肋,回来之后都是放在家里积灰尘,但基本上每次都会中招。比如去香港买钥匙扣、去云南买披肩、去厦门买盖章本等等。“来都来了”为什么这么魔性?一般大家都是这么“催眠”自己的:毕竟来一趟,酒店机票钱花了不少;下一趟来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呢;买了,回去才能跟朋友们炫耀旅行故事呀。“来都来了”魔咒,给小记造成的影响是,搬家的时候,这些旅行纪念品,扔了好几袋。上半年旅游买的各种护肤品,塞了满满一抽屉,因为担心越放越不新鲜,用得特别狠,所以算下来,其实也没省钱。魔咒b买两件更便宜哦“马大嫂”对于“买两件更便宜”,肯定是深有体会。比如杭州“马大嫂”周芳芳,就因为这个魔咒,经常被老公吐槽。去超市买牛奶,常常买捆绑式的,就是买一罐大的,送一罐小的。但往往这两罐牛奶,保质期都不长。有时没喝完,就过期了。到菜场买菜,周芳芳也常被摊贩“洗脑”。比如一次去买水产,因为临近收摊,摊主说两条鱼便宜点卖,周芳芳买了。结果回家发现两条鱼一顿吃不了,只能把另一条放冰箱冻起来。算一算,等于用买活鱼的钱,买了一条活鱼,一条死鱼。魔咒c买199送199满减和买赠,大概是网购兴起以后,最成功的买买买“魔咒”了。小记身边大部分人,虽然最近都已经摩拳擦掌备战“双十一”,但聊起来,不少人去年的“战利品”都还没消耗完。原因就在于满减、买赠,魔力实在太大。当你看到在打对折的情况下,还300元减100元,满500元减200元的时候,能淡定吗?而且通常都是,原本计划好的金额远不到满减、买赠的额度。关键是,买完以后,还觉得自己简直太贤惠,太会过日子了。特别是纸巾、牙膏、洗发水这类生活必需品,反正都要用的,一次性多买点,省力还实惠。但实际情况是,大部分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,另一方面,只有买错,没有卖错,商家真的会亏本让利吗?》》》专家说买之前想想自己曾经犯过的错一般说到消费心理,最广为认知的就是从众。看到大家都买,就觉得这个东西这么多人买,肯定不会错。影响消费的另一种心理叫首因效应,就是对某样事物第一印象比较好,你就会在之后的购买中优先选择。“说到消费心理,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。”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朱长江说,比如这些买买买“魔咒”,实际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利己原则。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同样的东西,在买赠、满减的情况下,单价更便宜,就会很容易产生消费行为。“如果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,这样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,是双赢的。”朱长江说,当然也需要警惕过度,比如已经产生强迫行为。朱长江曾经遇到过一个女患者,非常热衷网上购物,不买就不舒服,但是买了以后又发现不适合或不需要,只能退货,这个过程不断重复。如果有出现这类情况,就需要注意了。另一种是把购物作为宣泄压力的手段,这类情况也需要警惕。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,大部分的“买买买”都没什么大问题,不过想要更理性购物,还是有办法的。朱长江说,如之前曾经有过类似情况,买了东西事后后悔的,那么在这次购物以前,可以回想一下之前的购物经历,让自己冷静下来。其实小记也有一个绝招,会把想买的东西折算成稿费。比如买这样东西,需要写几篇稿子才能买到,马上就能冷静下来。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工资折算一下,你买这件东西需要花费几天的工资,或者也可以想象一下用这笔钱还可以做什么,一次旅行或是跟亲朋好友的一次聚会等等。